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黑膠新聞] 黑膠復興潮的最大受益者:死守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的捷克工廠

34年前加入黑膠唱片工廠 GZ Media 的時候,捷克人 Zdenek Pelc 就已經意識到,黑膠會被其他傳播介質取代。

那時他的願望是,至少能做歐洲最後一間停止生產黑膠的工廠。這份不合時宜的堅持,卻讓 GZ 成為近年來黑膠復興潮的最大受益者。2015年,GZ 的年銷售額達到1.05億美元,2000名工人共生產了1800萬張黑膠;僅僅10年前,這間距離捷克首都布拉格16公里的工廠,還只有
50名員工。



2015年6月1日,GZ Media 的員工在拭抹一隻黑膠碟。攝:Michal Cizek/AFP

GZ 原本是體制的產物。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全國黑膠生產線搬到了這個波西米亞山丘下的小村莊。當時,GZ 生產了大批供應海內外的黑膠唱片,其中還包括在捷克斯洛伐克被禁的搖滾樂;不過,本地市場能消費的只有用於婚葬場合和愛國慶典的官方唱片、童話故事和政府批准的歌手唱片。那些供應海外銷售的唱片只能在黑市買到,價格極其昂貴。


除了生產和銷售上的限制,GZ 的人事制度同樣帶着濃鬱的社會主義色彩。Plec 回憶道:「工廠可以製造700萬美元的利潤,但你需要將它們全數交給政府。那麼哪怕你需要30萬美元用來投資,你都要跪着祈求。作為 CEO,我在公司的收入排名第38位……回望過去就像是一場噩夢。」

69歲的 Jaroslava Bezrova 從1976年就是 GZ 所在村莊的戶籍管理員,在他的印象中,當時整座村莊就像一個企業生活區——「他們(GZ)僱傭每個人。」

不能購買搖滾唱片的捷克斯洛伐克,卻孕育出與搖滾樂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天鵝絨革命(The Velvet Revolution):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實現民主化,1993年聯邦制度瓦解,斯洛伐克實現和平獨立。時代巨變中的 GZ,也以股份制取代了國營制:擔任廠長的 Pelc 買下 GZ 的股份,並在數年後成為公司老闆。

GZ 完成私有化的1980末1990初,正值黑膠市場的低迷期。由於需求鋭減,1994年 GZ 僅生產了30萬張黑膠唱片。不少黑膠唱片廠當時都選擇賣掉設備,轉向熱門的 CD 生產;然而 GZ 卻保留了足夠完成生產需求的生產線,將多餘的設備儲存起來。

20多年前的 Pelc 當然無法預見今日黑膠的火熱。某程度上來說,Pelc 當時這麼做的理由非常感性。由於家中距離工廠20公里,交通不便,他曾在廠中住過一年,對黑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能做的,只不過是盡可能延續黑膠的生命。

「沒人預料到體制會垮掉」,正如沒人預料到黑膠會復興。據 GZ 首席執行官 Michael Sterba 回憶,從2005年開始,黑膠的需求開始穩步增長,最近兩三年更是火速躥升。根據研究機構 Nielsen 的數據,2014年美國黑膠銷量達到920萬張;英國的黑膠銷量同樣達到20年來最高的130萬張。


2016年4月25日,一個工人正在清潔黑膠碟。攝:Petr David Josek/AP via Imagine China

由於保留了大批四五十年歷史的設備,GZ 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黑膠生產商,現在僅負責音樂部門的員工就有400人。GZ 還擁有滾石、U2 和許多殿堂級樂隊的獨家版權,並為 Justin Bieber 和 Lady Gaga 等巨星量產黑膠。2015年 GZ 的黑膠銷量達到1800萬張,其中95%銷往海外;2016更預計生產2500萬張黑膠。由於擴張迅速,GZ 所在的村莊現在有5間餐廳,臨近房價也噌噌上漲。

計劃在未來三年擴大產能的 GZ,已在美國那什維爾和加拿大多倫多購買了新設備,不久後可能在亞洲或澳洲開設新廠房。儘管形勢大好,Pelc 和 Sterba 對黑膠的前景並不樂觀。Sterba 認為,黑膠可能只是一種幾年後就會消失的時尚,「只有傻瓜才會認為這(黑膠熱)會持續。」 Pelc 同樣無法預估這股熱潮會持續多久,但他表示,「現在我們看到50%的增長的可能,從50到0還有很長一段路。」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131-dailynews-viny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